新闻
李德仁院士领导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团队”荣获“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
来源:  发布日期:2012-9-12 17:41:37 
    8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届新侨创新成果交流会”上,我室李德仁院士负责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团队”获得“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本次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43名创新人才、64项创新成果、54个创新团队受到表彰。除我室的李德仁院士的创新团队外,我校张祖勋院士的“VirtuoZo数字摄影测图系统”和张俐娜院士的“顽固型天然大分子在水体系中的低温溶解新技术、新机理和新材料的构建”获得创新成果奖,舒红兵院士获得创新人才奖。
李德仁领取奖杯
 
团队主要成员在敦煌莫高窟的合影
 
附:“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团队”介绍
 
负责人:李德仁
主要成员:朱宜萱、马洪超、李清泉、黄先锋、张帆、张志超、杜志强、方伟、吴渊
团队组建背景及发展历程:
    文物是有生命的,生命是有周期的,通过修复文物本体可以延长其生命周期,但是,文物消亡不可避免。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永久保护的唯一途径。敦煌莫高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世界文化遗产,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其正面临着加速消亡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2006年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等赴敦煌考察,与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经过多次沟通与讨论,双方达成了对“数字敦煌”工作的一致共识,并将“数字敦煌”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上日程。此时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团队开始萌芽。随即在国家西部测图项目中,李德仁为保护敦煌文物所申请的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局批准立项。
    2007年到2008年间,在朱宜萱教授的带领下,黄先锋、张帆、张志超、杜志强、方伟、吴渊等团队成员先后利用地面激光、控制测量、摄影测量等手段对敦煌莫高窟的若干洞窟、标志性古建筑九层楼以及莫高窟外崖壁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字化工作。此时团队开始逐渐成长壮大。
    2009年,李德仁院士约请四维航空的校友和学生,免费支持敦煌航拍,派出马洪超等博士利用机载激光扫描技术对莫高窟周边地理环境进行了数据获取与建模的相关工作。此时,团队开始综合利用多种数据获取手段并融合多源数据,将“数字敦煌”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整个团队也逐渐转化成为一个成熟的综合性研究团队。
    2010年以来,团队一如既往地对“数字敦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持,先后完成了莫高窟60余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并利用激光强度影像配准等技术,为敦煌壁画定位、壁画纠正以及洞窟测量等数字化工作的实施添砖加瓦。
    2011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由李德仁院士和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格林教授联合主持文化遗产三维建模国际研讨会,来自全世界18个国家的专家代表会聚敦煌,李德仁和黄先锋等在大会上重点介绍了“数字敦煌”成果,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2012年3月,以李清泉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研究”国家973项目正式启动。在此之前,由朱宜萱教授主持的香港志莲仿唐木构建筑群工程监理与计算机三维组装项目经历十年工作,为本项目的执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撰稿:张帆

[打印] [至顶] [关闭]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